10年前,修正藥業是個瀕臨倒閉的小藥廠,固定資產20多萬元,負債400多萬元;10年中,企業“砸鍋賣鐵買設備,傾其所有搞研發”,不斷在改進中成長,在成長中改進;10年后,修正藥業已在全國制藥企業綜合排名中名列第7位,固定資產達20.7億元。
走進修正藥業的廠房,很難想象它的前身會是一個破舊不堪的小藥廠。當年那兩排破爛的小平房、幾扇搖搖欲墜的大門,至今在老職工心里留有深刻印象,“那時廠里已有10個月沒發工資了”。
1995年,時任吉林省通化市交警支隊設施大隊大隊長的修淶貴,不顧家人反對,在已過不惑之年時,挑起了通化醫藥工業研究所制藥廠廠長的擔子。
“當時,我在車間里有一段‘上任演說’。我說,我是外行,但大家是內行,我來依靠大家,把你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你們能付出的都付出,依靠我們自己,按市場規律辦事,只要大家擰成一股繩,這個企業一定能搞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修淶貴至今還興奮不已,“我跟大家交了底,既然來了,就要和大家一起干到底。”
接著,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機關干部包括自己的月工資調低到200元,工資向一線工人傾斜,工人的積極性很快被調動了起來。
當時廠里可供選擇的只有6個小品種,選來選去,只有“天麻丸”市場認可度較高,而新產品的開發周期很長,遠水解不了近渴。
于是,藥廠先把包裝盒改成了紅色,讓它變得更加精美漂亮、易于識別。然后,針對市場上部分品牌“天麻丸”存在偷工減料、療效較低的情況,藥廠給足原料、保證質量,在賣到近8000件時,憑借“天麻丸”貨真價實的良好口碑,他們所生產的紅盒“天麻丸”很快就打開了市場,經銷商的車在廠子里排成了長隊。僅半年時間,“天麻丸”就成為全國暢銷產品,當年底就把上半年的財務虧損“填平”,銀行400多萬元的貸款全部還清,還實現利稅12萬元;職工的工資不僅照發,還補齊了前10個月欠發的工資。直到現在,人們在買“天麻丸”時,還會特別強調“要紅盒的”。
“當時我悟出一個道理,就是一家企業看似困難重重,其實機會無窮,只要能不斷地改進,就一定能成功。”修淶貴事后總結說,在修正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階段,他對藥廠進行了幾項改進:一是由“價格吸引消費者”改為“以質量吸引消費者”;二是由“人情式管理”改為“制度式管理”;三是由“靠宣傳贏得市場”改進為“靠品質、服務贏得市場”。
二次創業
對修淶貴而言,“修正”絕不僅僅意味著“改個名字換個姓”。從此企業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創業成長。
在修淶貴看來,不斷進行“修正”是集團的制勝之道,“法律有修正案,數學有修正值,就連導彈發射都有修正系統,可見修正無處不在。”
1998年10月,通化醫藥工業研究所制藥廠更名為吉林康威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名字換了,但“修元正本、造福蒼生”的宗旨沒有變,“修正力”仍在這里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7年,當修淶貴申請商標注冊時,發現“康威”商標已被一家藥廠注冊了。經過多次交涉,直到2000年,修淶貴希望出資5000萬元收購“康威”商標時,對方仍然不肯做出讓步。當時康威品牌已經在醫藥市場上有了較高的知名度,放棄它就等于放棄了價值幾億元的無形資產,現實把修淶貴推到了必須做出決斷的兩難境地。
“那些日子,我經常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苦思冥想,問自己該怎么辦?直到有一天,‘修正’這兩個字進入我的視野。”修淶貴說,藥廠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不正是有修正在起作用嗎?追根溯源,中國人很早就講究“修”和“正”了,從儒家的“修身正己”到中醫的“修元正本”,都在強調通過修正使事物接近完美。
“用‘修正’做制藥企業的名稱不過,因為它體現了數千年來中藥國粹的實質內涵,體現了企業永不停息追求真理的精神。”采訪中,修正藥業的一位副總裁評價說。
但在當時,要將“康威”更名為“修正”并非一帆風順,阻力主要來自企業內部的員工。他們認為,名字雖好,但就這樣放棄一個價值上億元的品牌,實在可惜。,還是修淶貴拍了板,“改”————但要在新商標的后面附加一行小字:原吉林康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事實證明,僅過了3個月,“修正”的知名度就達到了“康威”的水平。
然而,對修淶貴而言,“修正”絕不僅僅意味著“改個名字換個姓”。2000年5月,由康威藥業集團更名為修正藥業集團后,企業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創業成長。這一階段,針對企業超速成長后出現的問題,集團決策層又及時做出了改進:一是避免“盲目多元化”,專注于專業化基礎上的專業產業群的建設;二是由產品和企業的初級營銷轉向企業發展更高階段的品牌運營;三是由滿足原有市場的供應型銷售轉為發現并創造市場的科技創新;四是由粗放型經營轉向集約化管理。
此時,修淶貴具有辯證思維的管理理論體系輪廓已逐漸清晰,他不厭其煩地對員工傳播“修正”的內涵、理念,講改進品牌的重要性,為他的“企業修正哲學”從理論到實踐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人才戰略
從“大量引進人才”到“自己培養人才”,修正藥業建立了自主創新的產學研隊伍。
在修淶貴看來,“修正”首先要體現在人才上,沒有人才,什么事也別想干成。1995年,他初到藥廠時,全廠五六十名員工,干部就有30多個,“這樣的人才結構顯然是不合理的”。
隨后幾年中,修正藥業大量從外部引進各類人才,目前,集團技術中心從國內外引進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已達300多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90%以上,技術專家占15%。企業技術中心外聘客座專家36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8人,外籍專家3人。
人才為修正藥業帶來了巨大的收益。1996年,集團聘請到一位資深的醫藥專家,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仍購置了先進的設備,終于將老專家研究了大半生的“太和圣肝”膠囊投入生產,當年即實現產值3700萬元。接著,又推出了數十位博士和醫藥專家苦心研究的成果———胃病良藥“斯達舒”膠囊。
2001年,在國內一位著名醫學教授的協助下,修正集團又成功地研制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中藥一類新藥“溶栓素”,經體外抗凝血實驗表明,其療效比目前市場上常用的抗血栓酶類藥物高許多倍。
2006年5月,人事部正式批準修正藥業集團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是國內制藥企業建立的第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它的建立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著修正藥業集團邁入了自主創新的新階段。”修淶貴對工作站的建立給予充分肯定。
集團的進一步成長,為其后來的人才戰略奠定了基礎。從過去的“大量引進人才”到“自己培養人才”,重點培養各層次人才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各層次人才的創新能力。事實證明,這一轉變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
質量為上
在修淶貴看來,藥品與其他商品不同,不論生產、經營還是管理環節,都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而這些環節時時刻刻都要進行“修正”。
據一位企業員工介紹,藥品的投料國家標準都有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相差10%,無論按上限還是下限投料,產品都是合格的,但藥品中關鍵的貴重藥材,相差10%就意味著巨大的成本差別,修正堅持按上限投料,內控標準一直高于國家標準。
2000年6月,集團質保部門發現一批膠囊雖然符合國家標準,但卻低于內控標準,便決定就地銷毀。“7400萬粒,價值96萬元,付出代價換取誠信,值!”修淶貴事后說。
修正給自己定的標準還不僅僅體現在用料上。一位技術專家介紹,在這里,吹進車間的空氣都必須經過三重過濾,凈化級別超過十萬級,這意味著修正的衛生標準高出國家標準兩倍。
“在修正,員工每天更衣消毒多達16次,設備清洗用水,水質比純凈水還要純凈。”這位專家說,修正實行的是“全質量控制”管理模式,所有產品都要通過77道質量檢驗。
提取車間的清潔標準也極為嚴格,嚴格到每個細微的操作過程:從消毒劑的配比到清潔的順序,再到每個工序的間隔時間等。一位車間技術人員幽默地說:“我們車間里的地漏比飯盒都要干凈。”
為保證產品的貨真價實,集團也經歷過幾次“修正”。1997年10月,因庫房滲漏,有一批“太和圣肝”的外包裝出現輕度發霉。修淶貴聞訊趕來,當即決定一粒也不準出廠。有人建議換一下包裝,仍可出廠,不會影響藥品質量。修淶貴說,如果這么做,盡管消費者不會知道,但我覺得對不住自己的良心,更談不上誠信。后來,他請通化市醫藥局監督,將這批價值179萬元的“太和圣肝”就地銷毀。有一次,從亳州進來一批價值20多萬元的柴胡,經檢驗質量沒有達到標準,客戶提議要降價一半處理,并幾次托人上門說情,但修淶貴頂住了各方面的阻力,堅決退貨。
“斯達舒”能夠成為中國胃藥銷售的知名品牌,與集團營銷公司的員工根據市場變化對經營進行高效率的修正是分不開的。對于企業經營,修淶貴曾提出過“營銷的本質是真正讓消費者滿意”的經營原則,提出要從市場產品分析、廣告戰略、終端戰略、服務戰略四面出擊,要“特色經營”、“創新經營”。現在,他的這些理念已經在修正的每一位員工心中生根發芽。
“很多企業的經驗教訓使我深刻領會了‘渠道為王’的涵義。因此,我們把習慣上的產、供、銷的順序修正為銷、產、供。”修淶貴說。
營銷上的改進,使集團迅速在全國設立了30個省級分公司、350個地級辦事處,各縣設立了工作站。目前,已建起了一個覆蓋全國的三級市場營銷網絡,7900多位營銷員工服務于各級渠道。
不斷的改進,為修正集團贏得了諸多美譽。
2002年3月18日,修正集團榮獲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內、國際雙認證,成為吉林省眾多制藥企業中首家獲此殊榮的企業,這意味著修正藥業從此擁有了一張通往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美國奧克蘭市市長布朗先生曾委托中國醫藥權威人士介紹中國有實力、重質量、守信用的制藥企業與加州的醫藥部門強強聯合,經過長時間篩選,選中了修正藥業集團,修正藥業集團成為美國加州在中醫中藥領域進行合作的第一家企業。
自主創新
修正藥業在高科技制藥研究上,做到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
修正藥業在實踐中認識到,科學技術的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可能為企業的騰飛帶來一大步。
的確,在科研投入上,修正藥業從不吝嗇。
2000年,修正集團投資4000萬元開發出國家二類新藥“格平”,使我國的抗高血壓治療藥物與發達國家同步,達到先進水平。
2001年,修正集團斥巨資成立了“新藥研發中心”,目前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上百個,制訂并實施近、中、長期研發規劃,聘請30多名國內外知名醫藥專家和科研人員專門從事高科技制藥研究,做到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
2001年2月,修正集團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目前,修正集團已開發出一類新藥兩個、二類新藥四個、三類新藥四個,總投入近億元人民幣。在17種主導產品中,有的是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有的榮獲中國名優產品金獎,有的被評為國家優秀新產品或知名醫藥產品。
2005年12月,修正藥業技術中心中藥制劑實驗室在全國企業界首家通過國家二級實驗室認證。這標志著修正藥業在中藥產品科研領域已走在全國中藥企業的前列。
修正藥業靠技術和創新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療效。數字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修正藥業用于技術創新經費超過10億元,占銷售總額的8.9%。
在修正,創新還遠不止這些。一位老員工向記者介紹,修正藥業技術中心每年關于“斯達舒”生產工藝改進和創新項目超過10項;每年關于“斯達舒”生產技師的操作技能比武不少于4次;每年在“斯達舒”研發和技術創新上的投資不下1000萬元。
10年不斷的自主創新,已使修正藥業建成集中藥、化學藥、生物藥的科研、生產、連鎖經營及中藥規范化栽培、梅花鹿養殖和產品深加工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醫藥企業,形成一個企業技術中心、六大原料基地、八大制劑基地、十大銷售平臺的發展格局。
創業10年間,修正藥業累計利稅高達27.41億元。
“我們的發展理念是,10年發展,10年修正。做1億元的企業,要生存第一,發展第二;做10億元的企業,要穩健經營,永續發展;做100億元的企業,要在修正中成長,在成長中修正。”修淶貴告訴記者,發展中的修正藥業,要靠戰略做大,靠細節做強,靠文化做久。
|